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在内地上映,首周票房报收3697.3万元

更新日期:2022-02-25 14:39:40阅读:23次编辑:来源:2345天狼影视大全
阿加莎·克里斯蒂的古典探案,没现代悬疑美观?尼罗河上没有新鲜事,有佳人、侦察和一桩发生在很多年前的谋杀。​2月19日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在内地上映,首周票房报收3697.3万元,这一商场表现难称惊喜。2017年,…

阿加莎·克里斯蒂的古典探案,没现代悬疑美观?

尼罗河上没有新鲜事,有佳人、侦察和一桩发生在很多年前的谋杀。

2月19日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在内地上映,首周票房报收3697.3万元,这一商场表现难称惊喜。2017年,该系列首部著作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引入国内时,首周末票房曾达到1.27亿。

两部影片在全球商场的表现同样悬殊,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曾以5500万美元成本撬动3.52亿美元票房,对制片方而言是笔划算的生意。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目前的表现恐怕难以仿制前作成功,该片投资额提升到9000万美元,上映10天的全球票房仅为4100万美元。


众所周知,这部电影改编自阿加莎·克里斯蒂于1937年出书的同名侦察小说。近百年来,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的破案套路被后世著作多次学习,电影也有1978和2004两个版本珠玉在前。新版的首要亮点,是以盖尔·加朵、肯尼思·布拉纳为代表的全明星阵容会碰撞出什么火花,以及“旧案新说”还能否取得新时代观众的喜爱。

从各渠道的观众反应上看,加朵颜值虽高,但“傻白甜”式的人设并未还原原著人物身上的戏剧张力,布拉纳版的波洛仍然饱尝争议,给这位大侦察添加动作戏、感情戏反而降低了人物辨识度。该片在海内外电影社区的口碑均较为平庸,烂西红柿新鲜度63%,IMDB6.6分,豆瓣6.0分。


但对很多粉丝来说,有“阿加莎·克里斯蒂”这个名字就够了。她是“违法小说女王”,一生写过80本推理小说,著作全球销量仅次于《圣经》和莎士比亚。她所发明的波洛和马普尔小姐,都作为最著名的虚构侦察形象在近百年时间里陪同过很多读者。

可时至今日,“烧脑”、“回转”常被作为同类体裁著作是否精彩的方针,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竟不乏“推理太弱”、“破案稀烂”等负面点评。即便这次问题出在改编,以“阿婆”著作为代表的古典侦察故事确实时代久远,经后继者的不断效法、立异,它们越发难以带给受众淋漓尽致的脑力应战。

再赏识这些故事,或许应该放下对谜题的期待,让其回归通俗小说“带来愉悦体会”的本源。

谁是“最佳”波洛?
改编或翻拍阿加莎著作,很大程度上就是再现侦察波洛的故事。

波洛初次登场于阿加莎·克里斯蒂1920年的处女作《斯泰尔斯庄园奇案》,在阿加莎的写作生计中以波洛为主角的小说多达38部,关于他的标签包括比利时人、矮个子、洁癖,两撇尖角向上翘的胡子以及反常活跃的“灰色脑细胞”等,人物特质鲜明加上破获奇案很多,他在世界侦察小说史上的位置或许仅次于夏洛克·福尔摩斯。

新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上映后,豆瓣上有条“喊话导演”的短评取得了较多附和:“您真的觉得我们对胡子的起源感兴趣吗?”


电影开篇和完毕,肯尼思都对波洛的胡子大做文章,而这项外貌元素一直是波洛的标志。5年前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宣发时,相关报导称仅仅是波洛的胡子就让布拉纳殚精竭虑,光选材、制造就花费了3个月时间。

“经典改编能够让我讲出全世界都听得懂的故事。”这是肯尼思接拍波洛系列的理由,对身兼导演和主演两个职位的他来说,人物还原似乎没有自我表达重要:“我就当成,是波洛在执导这部电影。观众们会期望故事更杂乱,而不只仅是解谜。”

所以大荧幕上的波洛会在飞驰的列车上追逐疑犯、近身搏斗,会自动封闭船舱与凶手持枪坚持,也会在犯错时心情失控,还曾具有过真诚的爱情。这些“加戏”的作用往往是让虚构人物更实在、更立体,却不太像阿婆笔下的侦察。


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中的波洛

我国观众的回忆里还有另一版波洛,1979年上海电影译制厂曾引进彼得·乌斯蒂诺夫主演的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,在“哦我的老伙计”式的台词里初次感受阿加莎著作的魅力。

彼得·乌斯蒂诺夫一共主演过6部波洛电影,严格来说人高马大的他也没有在外形层面还原人物,但其扮演仍是让一批观众形象深入,以至在很长时间里代表着波洛的真人形象,现在的中文互联网上仍然可见想重温他著作的呼声。


彼得·乌斯蒂诺夫扮演的波洛

迄今对人物最长情的扮演者,莫过于英国演员大卫·苏切特,他在25年时间里主演了13季《大侦察波洛》电视剧,每次定妆的诀窍也是胡子:“粘上它我就完全成了波洛。”待到卸任时苏切特忍不住感叹:“他是个实在存在的人,是我无形的最亲密的好友。”

上世纪80时代,年逾40岁、已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滋润多年的苏切特收到一份新的作业时机,“他人要我去演波洛。”他对朋友说,朋友回复他:“这必定会改动你的一生。”苏切特起初不以为然,只是按流程去访问阿加莎的女儿一家,当取得作家亲属当面必定后,他逐步意识到职责之大。1989年苏切特在《厨子惊魂》和《幽巷谋杀案》里的初露脸就惊艳了其时的观众,他就像从书里走出来的侦察相同。


大卫·苏切特扮演的波洛

阿加莎曾在手记里质疑过自己:为什么要发明这个纸上谈兵的可憎人物?鸡蛋形状的脑袋读起来或许能让人发笑,但我真见过这种形状吗?她不会想到若干年后,出演她笔下人物的苏切特就具有近乎完美的“鸡蛋脑袋”。

她的人设灵感来自路过她宅邸的一车比利时难民,其时一战完毕不久,流亡到英国的比利时难民非常常见,从巴士下来的人群里有位身高只要一米六的小个子,步入异乡衣服却一干二净,看起来高傲又偏执。父系宗族来自邦邻的苏切特以为,波洛与自己的共性便在于同为“异乡人”。

这或许能解说波洛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倨傲和古怪,“外来者”要赢得认同总会愈加异乎寻常。阿加莎对波洛成为侦察前的经历着墨甚少,而他有些言行连发明者都觉得过火,比方他总能在被质疑的关键时间说出:“我必定是正确的,因为我从来没错失。”


为了演出波洛的特性,苏切特参照原著写了93条补白,包括“厌烦被误认成法国人”、“晚上出门必定戴帽子”、“坐下前会擦洁净椅子”等等细节,他在剧中总穿着漆皮鞋、用小碎步走路,也是来自原著的描绘。由于成功捕捉了波洛性情中的“心爱与奇怪”,苏切特去比利时会直接被粉丝以人物名称号,那里是侦察的故土,某个名为“埃勒泽勒”的小镇档案馆里还保存着波洛的出生证明。

苏切特演完了每一篇波洛小说,当最终一桩案子播出时,《纽约时报》头版注销报导称,“波洛死了”。

“女王”永久只要一位
苏切特对波洛的探案方法有过总结:“他像一个心思学家。”这几乎也归纳了阿加莎·克里斯蒂小说的最大特征:不以猎奇谋杀或现场寻证招引读者,侦察往往在不断的问询对话里发现罪犯缝隙,读者会感受到“意料之外,情理之中”。

设置谜题,将一切对话、依据列出,杂乱的线索渐渐完全打开,谜底揭晓时与读者进行公平的脑力对决,这种写作风格后来在日本开展为体系严密的“本格派”、“新本格”,其源头则来自一战到二战期间欧美侦察小说的黄金时代。

西方侦察小说诞生于19世纪中叶,在社会分化加剧的背景下,旧贵族和新式资产阶级需求私家侦察来保护产业及隐私,而以英国为代表的国家所实施的教育改革,让广大基层民众开端成为小说读者。这种通俗文学体裁通过爱伦·坡、威尔基·柯林斯等作家的开辟,到阿瑟·柯南·道尔迎来了第一波顶峰。前期的侦察小说在情节结构上还比较简略,盛行的也多为中短篇著作。


柯南·道尔

就在柯南·道尔因《四签名》在英国变得家喻户晓那年,一名女婴在德文郡出生。其时女性罕见时机触摸正规教育,阿加莎童年所汲取的文学营养来自狄更斯、简·奥斯汀等作家,“《艰难时世》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书,最不喜欢的作家是萨克雷。”

26岁那年写出侦察处女作后,阿加莎和历史上很多著名作家相同遭受过重复退稿,6家出书社均回绝出书《斯泰尔斯庄园奇案》,其间一家把书稿放在抽屉里拖了9个月。


《斯泰尔斯庄园奇案》

两年后这部小说才得以在杂志上连载,稿酬与柯南·道尔的《血字研究》相同,仅为25英镑。又过了五六年,阿加莎才凭借《罗杰疑案》名声大噪。

从事写作前的一些经历在阿加莎的创造中有所表现,比方她的小说常用毒杀而非其他更血腥的方法,且涉及到的药理规则形形色色,不像现在已被用滥的“嘴唇有杏仁味就是氰化物”。一战期间,她曾作为志愿者在医院从事药剂师作业,那时公制单位正替代“格令”、“打兰”等英制衡量单位,这种改动导致药方剂量不时犯错,重复亲手调配药物的过程中,阿加莎积累了很多运用常识。

《斯泰尔斯庄园奇案》里就呈现过马钱子碱、溴化物、吗啡等药物,《药学期刊》还曾刊发谈论指出“这部小说非常实在精确”。相似冷门用药的案例不乏其人:《五只小猪》里用过毒芹、《逝世约会》里用过洋地黄,《赫尔克里的汗马功劳》用过颠茄……

不过奠定阿加莎“女王”位置的,仍是她对推理小说案子形式、狡计形式的开辟。


阿加莎·克里斯蒂

《罗杰疑案》就是“叙述性狡计”的开山鼻祖,阿加莎在这本书中用第一人称写作,读者被诱导代入叙述者视角,先入为主地排除了“我是凶手”的或许,跟着案子全貌慢慢揭露,其他嫌疑人被逐一证明不或许犯案,困惑叠加之际迎向小说结束:真凶正是叙述者。

这种通过叙述方法或叙事结构来对读者形成误导的手法,后被广泛用于推理小说,殊能将之的《剪刀男》、西泽保彦的《神的逻辑,人的魔法》、绫辻行人的“馆”系列等都是其间佼佼者。

叙述性狡计还在人物、空间、时间误导上还发生过诸多变体,贯穿全书的单一身份误导现已不再被当成首要狡计,比方《剪刀男》就在两名人物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间进行切换,还带有妄想人格症设定。影视著作里选用“叙诡”也很常见,如《灵异第六感》通过男主视角对观众进行身份误导,最终才揭晓死去的人并非小男孩。新海诚《你的名字》在描绘男女主角交换身份的生活时,对观众进行了时间上的误导。


闻名的“暴风雪山庄形式”并非阿加莎创始,1933年埃勒里·奎因的《暹罗连体人之谜》里呈现过该形式雏形,但它却是由《无人生还》完善并发扬光大,因此这种设定又称“孤岛形式”。其要义在于将一群受害者集中到与外界阻隔的固定场景中,然后发生连环谋杀,乃至“无人生还”。

《名侦察柯南》里的黄昏之馆案子就是典型的“暴风雪山庄形式”,一群名侦察被聚集在一起,继而在相互猜忌中连续逝世,作者青山刚昌还在20多年后将整部著作背后的“黑衣安排大BOSS”设定成了黄昏之馆的主人。

《无人生还》的壮举不只要“孤岛形式”,这部小说一起运用了“比拟杀人”,即凶手按照某种特定规则连续作案,《无人生还》里的参照物是一首童谣,在阿加莎另一本小说《ABC谋杀案》里则是《铁路旅行攻略》。

《ABC谋杀案》中,第一名受害者的名字及案发地都以A最初,第二名都以B最初,以此类推,谜题难点在于多个受害者之间毫无关联,找不准嫌疑人。最终本相揭晓,只要受害者C才是凶手的真实方针,A、B、D的遇害都不过是凶手混淆视听的障眼法。这种把“真实谋杀藏在连续谋杀”里的设局方法,同样成为了各类著作多次学习的目标,近年就有柯南《火焰中的红马》、电影《唐人街探案2》等。


阿加莎唯一一部名传后世,却几乎无人学习的著作是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,在保证侦察与读者信息对等的状况下,案子所得到的悉数证词是每名嫌疑人的团体串供,案情由此错综复杂,而将“一切嫌疑人都是凶手”作为首要狡计,在整个侦察小说史上只能运用一次。

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共被翻拍过5次,高于阿加莎其他一切著作,除却故事精彩,上述“唯一性”或许也是原因之一,它最有或许穿越时间桎梏,给每一代观众带来新鲜感。

古典侦察故事,还能满意当下受众吗
我国对阿加莎著作的译介能够追溯到1946年,报人姚苏凤将波洛翻译为“鲍罗”,并在给程小青的《霍桑探案袖珍丛刊》写序时,将阿加莎与柯南·道尔并称。

有单行本出书,得归功于1978年版的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。《译林》创刊人李景端曾撰文回想其时全国各地正在放映这部电影,他以为影片远不如小说描写细腻,决定在《译林》创刊号上全文连载,杂志出书后大受欢迎,加印到40万册,同年江苏人民出书社便趁热发行了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单行本。


新世纪后由原著所改编的印象著作在VCD时代收获过一批拥趸,天津音像出书社发行过16碟装的苏切特版《大侦察波洛》,同期也有各家的盗版碟片在市面上流通,成为不少观众的童年回忆。

2007年,人民文学出书社初次取得克里斯蒂版权公司的简体中文授权,第一年就推出了14种书,后在3年授权期内陆续推出60余种,黑封皮、小开本、轻型纸的阿加莎小说第一次批量遍布国内大小城市的书店。

现在我国读者赏识阿加莎小说早已不存在时间上的迟滞,可来自“黄金时代”的古典故事,还能满意受众们的食欲吗?

当当网“图书畅销榜”的“侦察/悬疑/推理小说”类里,2021年全年TOP20仅东野圭吾就占了11个座位,阿加莎只要1本更像悬疑小说的《无人生还》上榜。2020年状况相仿,东野圭吾有12部著作排入畅销TOP20,阿加莎只要2本,数量和因热播剧受关注的国内作家紫金陈相同。


东野圭吾早年也是靠本格推理小说《放学后》出道,但在他绵长的写作生计里,诸多代表著作的风格均已跳出推理领域,他自己也不止一次表达过“本格已死”的观点,称自己“不是不想写,而是不能写”。

通过180多年的开展,谜题的创意与套路被不断书写,朴实的侦察推理著作能给读者带来的脑力盛宴,确实要比偏重技法的悬疑著作更难。阿加莎的著作风格也被总结为“乡村别墅派”,即案子往往发生在比较集中的空间里,登场人物能构成小圈子,在此前提下还能展示某地的人文面貌、社会状况。

到上世纪八十时代末“新本格”在日本崛起时,旗帜人物岛田庄司的著作就现已庞大到远远脱离现实,《占星术杀人魔法》的受害人尸体部位遍布整个日本,《斜屋违法》的凶手为了杀人专门建造了一幢房子……尽管它们延续着“解谜”内核,但为了达成思想游戏,现已有些走向极点。

另一方面,科技的进步也在添加构想谜题的难度,现代刑侦常用监控录像、DNA检测等手法,假设考虑受众的代入感,小说里的罪犯就无法容易实现“不或许违法”。柯南·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能容易记住伦敦每个区的土壤特征,《神探夏洛克》如要达成相似的高智商观感,编剧就得给主角加上神乎其技的“思想宫殿”。


“现代悬疑”受欢迎程度压过“古典侦察”的现象,在影视著作中也有表现。豆瓣电影悬疑类评分榜里,近10年只要3部侦察著作进入前100名,分别是《神探夏洛克:最终的誓言》《帷幕:波洛的最终一案》和《赫尔克里的汗马功劳》,而相似《误杀瞒天记》《心迷宫》《看不见的客人》这样的悬疑电影数量更多。它们的共同特色都是靠“回转”让观众发生超出心思预期的惊讶,如《看不见的客人》当年在社交媒体分散口碑时,一句宣传语就是“43次回转无bug”。

在剧集领域,国内视频渠道推出过主打悬疑的迷雾剧场,部分剧集还与线下剧本杀联动。2020年全年悬疑剧就有50部之多,且不乏高口碑的短剧。悬疑著作往往重情节轻人物,寻求在短时间内让观众惊呼多次,强影响和即时反应,正在缓慢改动受众的口味。

相较之下,“名侦察”如福尔摩斯、波洛、马普尔小姐、亚森·罗宾、明智小五郎们倒显得不太注重“心思冲击”,故事推进到聚集嫌疑人、发扮演讲环节时,他们更像一个个向着听众娓娓道来的老朋友。


马普尔小姐

当然,这绝不意味着阿加莎·克里斯蒂等作家的小说在当下失掉意义,没有开辟者也不存在后继者,他们的才智现已闪耀在了很多后代书卷与印象里,假设看古典侦察小说会有“既视感”,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巧思被致敬过太多次。

此外,正因震慑大脑的案子规划难度加大,由单一作者所创造的能破获各类疑难奇案的侦察形象,也越来越少,波洛等侦察的IP价值现在反而愈加珍贵。

王安忆曾在《自选集》里表达对阿加莎的喜爱,她以为阿加莎的故事要素都很简略,动机都基于一般人性,绝不会有现代违法的变形心思,“很像一种成人的神话”,由此带来的阅览体会是朴实的“享受”。这或许就是阿加莎·克里斯蒂长盛不衰的另一重原因:假设放下先入为主的谜题期待,不论再过多少年,在某个舒适的时间捧起她的小说时,总会跟着波洛收获一段精彩的“小冒险”。

某版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序言中,阿加莎的外孙、克里斯蒂版权公司董事长马修·普理查德说外祖母著作的一大重要特征是“非常易于理解”,他还如此写道:

“假设阿加莎·克里斯蒂知道她的小故事们(她这样称号自己的著作),仍然能给世界上这多人带来如此巨大的阅览享受,她该有多么高兴啊!”

Back to Top